论宋代桥梁记科技与文学的双重书写(3)
闽地出产花岗岩,修造石桥取材便利;海港大桥与内陆桥梁相比更要抗住海水侵蚀、风暴摧残,故此地建造石桥既有条件又有必要。其他地区虽然知晓石墩石梁桥坚固持久,但处理较难、费用昂贵,而木柱木梁桥,材料处理虽然方便,却不坚固,于是结合二者利弊,出现了石墩木梁桥。蔡襄修万安桥,起到了榜样作用,推广到浙江沿海一带,温州乐清名士万规便仿照万安桥在濒临东海的赤水港修建了万桥,《永乐乐清县志》卷7曰:“(万规)居海滨,有赤水港,旧以舟渡覆溺者多。规乃竭家资,率邑里,买石筑堤,仿泉之万安建桥”③《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永乐乐清县志》卷7。,但因为资金石材不足,万规便造了石柱木梁桥,并作《万桥记》记录靠一己之力建桥的过程,他先用石材建两岸滩地并向水中延伸以横截江水:“筑成东西两滩,上下一百寻,截江三十丈”④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75 册),第134页。本段引文,皆选于此。;继而江中垒起4个石桥墩,桥墩硕大坚固,迎水面尖锐,以减少水流阻力。“乃累横石为四柱,其形锐而大,一柱之广纵二寻,横一寻有半,其三寻有畸埋滩淤之下,出滩之上者裁二寻有半”;每个桥墩长约5米,宽约3.8米,高约14米,其中约7.6米隐埋在淤泥下。⑤注:八尺为一寻,宋代尺大约是今31.68 厘米,以此为标准计算石墩的长、宽、高。最后,在桥墩上横木为梁“上跨木为梁,其柱疏以立,其间迂而阔,以石不能跨故也。吾尝谋以石为梁,则曰:非刚厚极大者则不能长久,抑非绵力薄材所能致也”。可见万规最初是想在桥墩上架设石梁,以求桥梁使用久远,但桥墩之间距离较远,非厚且长的巨石不能实现桥墩间跨联,但单凭万规个人的财力、技术无法实现,只能暂时架木为梁。万规对此有遗憾亦有希望,他在文中讲:“吾于是桥,旷岁以观其变动,而后能尽其利疚。其梁木他日虽有坏,其址柱不坏,以其时损增之……吾之于利,不独在于落成之日,而又存于救坏之时。”万规在个人力量无法实现建造石柱石梁桥的情况下,桥柱全部使用石材,省却后人截水建基之难,梁板更换相对容易,暂用木材,待他日有条件可随时将木梁换为石梁。可见万规建桥并非贪图一时之功,而是倾尽全力,图其久远,便于后人。如万规所望,万桥经明清到现代的几次修缮,已换木梁为石梁,在九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普惠乐清百姓,至今仍是白龙江两岸的联通要道。
宋代桥梁记中记载的桥梁类型不唯以上几种,按造型划分,还有虹桥、单跨桥、多跨桥、屋桥等。如张玠《会湘桥记》所记为屋桥:“架屋其上,以庇风雨”⑥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270 册),第368页。,唐仲友《重修桐山桥记》所修的山间桥梁是单跨“飞桥”:“相水势不可与争,架木为飞桥,如兵书所谓天潢者,三节两重,长七寻有六尺,覆以板,甓甃其上,翼以石栏。岸高寻有七尺,叠石各广九寻”⑦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260 册),第360页。,并于桥梁两侧设置石栏,美观安全。
要之,宋代桥梁记中的桥梁书写与诗、词、赋文体中的桥梁书写的最大不同,便是书写方式与目的的不同。诗、词、赋中的桥梁书写多采用描写的方式,通过形象描摹,传达桥梁的美感,或以“桥”为一个意象,同其他意象共同构成意境,如王安石《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⑧高克勤选评:《王安石诗文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93页。,范成大《州桥》“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⑨高海夫选注:《范成大诗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1页。。而桥梁记中的桥梁书写,多采用数字、叙述、白描等综合方法,全面书写桥梁的地域、选材、造型、原理、尺寸、工具等信息,精准、客观地展现桥梁本身与建桥始末,这种客观科学的书写方式,不仅使桥梁记本身具有一种严谨、质实、精简的美感,而且留存了大量古代建筑科技文献史料。宋代距今约千年,彼时桥梁多已毁废,但从桥梁记留存的诸多信息中,仍可见宋代领先世界的桥梁建筑技术,对于宋代建筑科学及文化发展研究,殊为可贵。
二、扬善贬恶、议理抒怀:宋代桥梁记中的情志表达
宋代桥梁记中除了大量桥梁信息的客观记录之外,另一突出内容便是抒情言志的主观表达,而主观表达是作品文学性的重要体现。宋代桥梁记主要通过议论叙述的方式来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这与同时代的游记或者亭台记主要以写景叙事而升发出作者情感态度的方式有所不同。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淫雨霏霏、春和景明的描绘,苏轼《石钟山记》月夜绝壁、骇然声响的描摹,这类描写在桥梁记中极为少见。桥梁记作者不需要太多景象描绘作为自我情志表现的寄托或铺垫,而是多本于儒家经世观念,在文中直接阐明政治观点、品评人物风格、抒发哲思感慨、揭露时局弊端。
文章来源:《国外文学》 网址: http://www.gwwxzz.cn/qikandaodu/2021/0708/595.html
上一篇:国外旅游企业家精神研究进展
下一篇:国外幼儿园移动文档的发展与启示